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有几分成色?
历经5次冲刺,嘀嗒出行终于敲开港股大门。
6月28日,嘀嗒出行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根据配发结果公告显示,此次嘀嗒出行全球发售39,091,000股股份,其中国际发售19,545,500股,公开发售19,545,500股。招股阶段的公开发售获112.9倍认购,认购人数达19,815人。最终发定价每股6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1.82亿港元。
图源: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自2020年8月首次递交招股书起,嘀嗒出行此后在2021年4月、2023年2月、2023年8月及今年3月,连续四次递交招股书,才终于如愿。
只是,照目前的表现来看,资本市场的反应未达到嘀嗒出行预期,其上市首日遭遇破发,股价一度下跌超过12%,截至6月28日收盘,公司市值为46.22亿港元。
瞄准顺风车赛道,成就行业龙头
嘀嗒出行的上市,是共享出行行业乃至整个共享经济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共享经济模式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熟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消费者对于出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更倾向于选择便捷、环保和经济的出行方式。
尽管如此,出行行业,尤其是共享出行和传统出行服务,面临一系列挑战,既包括内部的运营和盈利问题,也涉及外部的法规、竞争和技术发展等方面。许多共享出行公司在初期为了快速扩张市场份额,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很多公司难以实现盈利,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行业的一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嘀嗒出行能成功上市,自有其独到之处。
2014年,滴滴和快的的竞争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网约车领域也获得大量资本的青睐。同年9月,嘀嗒拼车诞生,但并未选择进军网约车市场,而是选择了顺风车这一刚刚起步的细分领域。
2017年10月,嘀嗒拼车上线出租车业务,进入传统出租车领域,打造不做快车专车的出租车平台,到2018年1月,嘀嗒拼车品牌升级更名为嘀嗒出行,并于当年6月推出出租车企业版,面向企业提供出租车企业用车服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从2017年的人民币19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人民币233亿元。2019年的交易总额有所下降,此后,交易总额经过两年恢复到与疫情爆发前相若的水平,并于2021年达到人民币221亿元,其预计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将由2024年的人民币371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人民币1,039亿元。
踩着共享出行市场不断增长的发展节奏,嘀嗒出行凭借其在顺风车和出租车市场的细分赛道布局,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7.81亿、5.69亿和8.15亿元。其中,顺风车服务费是嘀嗒出行最为依赖的收入来源,占比高达九成。
图源:嘀嗒出行招股书
中国顺风车市场高度集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前三大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为96.1%。嘀嗒出行名列中国顺风车市场第二,搭乘次数为1.3亿次,市场份额为31.0% ;按交易总额计算,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交易总额为86亿,市场份额达31.8%,
图源:嘀嗒出行招股书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出行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基于App的顺风车平台服务,拥有约156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其中500万名或32%为2023年活跃认证私家车车主。自成立以来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出行已为约6940万名单独顺风车乘客提供服务。
连续盈利,李斌又投出个IPO
嘀嗒出行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不容易,很多初创公司因为缺少资金倒在了黎明之前,从在这个角度来看,嘀嗒出行的融资能力是其发展至今的基础。
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履获资本市场的青睐,吸引了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网、高瓴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参投,其中,蔚来李斌与嘀嗒出行关系颇深。
图源:天眼查
坊间流传,在2015年,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在寻求B轮融资时,通过一位朋友的引荐认识了李斌。两人在一间饭店仅交谈了一个小时,李斌就决定投资嘀嗒出行。同年2月,易车网完成了对嘀嗒出行的B轮投资,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
此后,李斌通过蔚来资本连续三轮加注,蔚来资本、易车网,分别是嘀嗒出行第一大、第四大外部股东,而李斌本人则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
除了共享出行市场本身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也是嘀嗒出行获得资本关注的原因。
作为纯信息服务平台,嘀嗒出行并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也无需承担任何与持有车辆资产相关的支出,同时,由于顺风车是车主乘客分摊出行成本,互惠互利的出行模式,因此相比网约车,平台无需支付大量补贴去促成订单。
可以说,这样的轻资产模式是使得嘀嗒出行能实现连续盈利的主要抓手。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相应的经调整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38亿、0.85亿和2.26亿元。2023年,嘀嗒出行的毛利率和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达到74.3%和27.7%,展现了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由于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的协作及成本分摊的出行模式,无需支付大量补贴以吸引用户。2021年,嘀嗒出行增加了向私家车车主提供的补贴,但2021年-2023年,其产生的私家车车主补贴及顺风车乘客用户累计奖励总额仅为约4亿元,占其顺风车平台交易总额不超过2%,远低于网约车中支付予司机及乘客的奖励及补贴的平均水平。
不过,嘀嗒出行发展也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明显的一点是,2019至2021年间,嘀嗒出行市场份额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伴随着滴滴、哈啰出行等竞争对手的发力,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如今位居第二。
此外,嘀嗒出行的营收高度依赖顺风车业务。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可能使得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且与滴滴等大体量网约车平台相比,嘀嗒出行在用户数量和市值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嘀嗒出行必然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用户体验、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总体来看,在共享出行领域普遍面临盈利挑战的背景下,嘀嗒出行凭借其轻资产模式和顺风车服务实现连续盈利,但也迫切需要自我革新,以应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
在此过程中,其他出行平台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盈利难题”,纷纷开启上市之路。
出行平台扎堆上市
近两年,出行平台领域迎来一波IPO的小高潮。
今年3月25日,如祺出行向港交所更新招股书,并于近日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曹操出行也于近日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申请主板上市,滴滴出行、T3出行、享道出行也传出有上市计划。
图源:如祺出行
如祺出行于2019年在广州上线运营,由广汽集团、腾讯联合发起创立,后引入小马智行作为战略股东。目前,如祺出行的服务主要覆盖广州、佛山、珠海、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大部分位于大湾区。
根据如祺出行招股书,按照2023年的交易额计,如祺出行在大湾区的市占率5.6%,为行业第二,第一名滴滴出行市占率为56.5%。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收入从10.14亿元增至2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6%。与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如祺出行的毛利率向好但仍未转正,2023年如祺出行毛利率为-7%,且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累计亏损近20亿元。如祺出行在招股书中坦言,预计在2024年至2026年将继续产生净亏损及经营净现金流出。
与如祺出行同出一辙,曹操出行同样面临营收增长、持续亏损的局面。2021至2023年,曹操出行分别亏损30.07亿元、20.07亿元和19.81亿元。
亏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研发、营销等方面费用的增加,而对于聚合平台的依赖,也让网约车平台承受不小压力。随着订单量增加,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的服务成本也在增加,如祺出行2021至2023年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的服务成本分别为691万元、2689万元和9551万元。
如祺出行、曹操出行和嘀嗒出行虽然都是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但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专注点,如祺出行、曹操出行提供网约车服务,嘀嗒出行以顺风车服务为主。
这种模式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盈利能力的差别,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模式运营成本较低,不要求平台拥有车辆或雇佣司机,而是利用已有私家车和出租车资源。如祺出行和曹操出行提供的网约车服务则拥有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
与此同时,如祺出行等企业同时布局Robotaxi的开发及商业化,将进一步增大其资金压力,不过这也是寻求新的增长曲线、扩大市场份额的必要之举。
市场激烈的竞争,为相关出行服务企业能否扭亏为盈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在此基础上,谋求上市可以说是关键一步,以此为公司提供更直接的融资渠道,支持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扩张和技术升级。
参与智驾竞争?
面对市场压力,网约车平台将目光投向Robotaxi的案例屡见不鲜。如何将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最新的技术整合在自家车辆和平台之中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以如祺出行为例,其于2021年开始推动Robotaxi的开发及商业化。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Robotaxi服务已运营累计20,080小时,覆盖545个站点,完成450,699公里安全试运营里程。
目前的Robotaxi市场,基本离不开自动驾驶公司、车企、出行服务运营平台三方角色。它们三位一体联合开发的模式屡见不鲜,文远知行+广汽+如祺出行,momenta+上汽+享道出行等是典型案例。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往往由车企提供车辆,自动驾驶企业提供前装或后装自动驾驶方案,运营平台则提供终端运营服务。
并不是所有的出行平台扮演同样的角色,拿滴滴来说,今年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资成立安滴科技,滴滴占据出行平台的身位,同时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发力。
图源:滴滴自动驾驶
其他很多出行平台仅承担Robotaxi车辆运营服务的责任。T3出行CEO崔大勇就曾明确表示,公司不会造车,也不会碰算法。
出行行业迎来了新机遇,市场期盼AI大模型、自动驾驶等新型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同样期待网约车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
运营平台的重要性正在显露,承担着车辆投放运营以及提升终端用户打车体验等方面的重要任务。若没有足够多运营车辆,没有足够好的打车体验,也无法满足用户打车需求,Robotaxi企业就难以收回成本,盈利目标难以达成。同时,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也无法满足数据驱动技术迭代的要求。
不过,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robotaxi同样也充满不确定性,如祺出行在招股书中坦言,可能无法成功将其Robotaxi服务商业化,即使能够将商业化,也不能确保实现其财务预期。
对于此,嘀嗒出行目前并没有自己的Robotaxi服务,这是其“不合群”的一点,或许可以利用其平台和用户基础,逐步引入自动驾驶车辆,满足市场对高科技出行解决方案的需求。
不管怎样,在共享出行企业IPO这块,嘀嗒出行算是先行一步,但不算热情的市场反馈,并没有为出行市场取得一个完美的“开头”,竞争格局,还未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