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能是否存在过剩问题-市场竞争加剧合资品牌面临挑战
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一直备受关注。最近,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100%的关税,此举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同时,美国政府还敦促欧盟国家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和新兴领域加征关税。
西方政客们一直在国际舆论场上炒作所谓的“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声称中国通过低价在海外销售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这也证实了美国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
不仅如此,除了西方政客们对中国崛起采取警惕态度的战略,过度的产能过剩也将给国内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压力。
那么,汽车行业,尤其是乘用车行业是否真的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呢?
作为汽车这个重资产行业的核心运营指标,产能利用率对企业的现金流、利润率以及市场表现都有着重要影响。数据显示,总体上看,国内汽车综合产能利用率低于行业健康指标70%以上,但并非十分严重。
具体数据统计显示,自2017年以来,产能利用率有所波动,并且各个细分领域也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预计的2024年产能基本持平,而合资品牌的产能则出现了明显下降。这种下降相当于产能的25%,其中部分产品被自主品牌所吸收。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新能源转型对其影响最为显著。比如,北京现代两年时间产能减少了85万辆;东风日产两年时间减少了52万辆;悦达企业两年时间减少了29万辆。而自主品牌虽然在抢占市场方面持续努力,但近些年部分车企及地方政府盲目的建厂也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中国市场上如今有77家车企和129个整车品牌。
可以看出,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许多行业专家预测未来5-10年将有大批品牌倒下,甚至有人预测最终剩余不到10家。仅在2023年,就有多家跨界造车者相继暴雷,今年的高合也在破产重组;同时,一些车企的新能源工厂也将陆续建成并投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竞争无处不在。竞争带来繁荣,也带来进步,但也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带来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弊端。
除了从车企和政府角度合理规划产能,通过代工、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已有闲置产能,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近年来,出口也成为提高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尽管有部分国家如美国领导的抵制,但中国汽车行业的出口趋势不可逆转。例如,上汽集团四分之一的销量来自海外,奇瑞汽车将近一半的产能销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