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成“危险源”-解析车辆报废率上升的背后原因
2023年12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每年下降约5%。这一数据表明,在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以及车辆安全配置升级的作用下,全球重大交通事故率正在不断减少。
然而,近期彭博社却在一篇报道中透露,美国保险公司将21%的碰撞受损车辆定为“报废车辆”,比例相较于1980年足足提升了5倍。要知道,1980年美国汽车保有量就达到了1.6亿辆,到2020年该数字增加到2.8亿辆,车辆碰撞事故报废率的增幅远高于保有量。
彭博社甚至预测,随着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车辆碰撞报废率可能会飙升至30%。因为报废车事故率问题,过去十年时间事故车拍卖公司Copart股票暴涨了1110%。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彭博社认为在重大事故率降低的前提下,汽车事故率却在不断上升,原因竟然是我们极为期待的智能驾驶。
进入新能源时代后,人们开始吐槽“换电池等于换台车”。按照蔚来、特斯拉等车企公布的电池包价格来看,汽车换一块电池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如果是已经开了六七年的产品,换辆车可能比换电池更划算。
针对“智驾导致报废率提升”的结论,有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原因是智驾不好用而导致出事故、导致车辆报废,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介绍,智驾导致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后报废率飙升,原因不在于智驾不好用,而是车企为了智驾给产品配备了太多雷达、摄像头之类的传感器,以及车机屏幕、大量芯片等高成本的硬件。
目前国内平均车辆ECU(电子控制器)数量已经超过了30个,部分豪车的ECU数量甚至达到了200个左右,ECU的作用是连接各种传感器和芯片等精密部件,并进行运算和输出指令。这些零部件成本极高,一旦在事故中损坏,维修成本也会比较高。汽车事故后维修成本过高,保险公司就会判定该车属于“报废车辆”,不再有维修的价值。
预计到2035年,平均每辆车ECU数量将增加至46.6个。ECU数量持续增加是为了满足未来汽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需求,而智能化的提升也意味着汽车将搭载更多传感器、芯片等高成本零部件。考虑到智能化功能零部件对于维修成本的影响,彭博社才会预测未来汽车碰撞事故报废率飙升至30%。
事实上,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汽车的智能化、安全性不断提升,但许多升级已成为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报废率飙升的关键因素。除了上述智驾传感器、芯片,以及电池问题,还有一个讨论度较高的是一体化压铸。
一体化压铸并不是电动汽车的专利,但与智驾相同,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比亚迪、小鹏、小米等车企,纷纷推出了一体化压铸技术。小米甚至把9100吨一体化拿出来宣传,号称比特斯拉还要重100吨,能够把72个零部件合为一体。比亚迪则表示一体化压铸技术有利于提高车身强度、保护电池,而且更高的集成度还有利于增加车内空间。
车企通过一体化压铸降低了车辆生产成本,导致一旦车辆受创,整个车身可能都会需要更换,维修成本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