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里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你拿掉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只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白岩松.《白说》
其实看车和看书很像,只是看书的话你可以在图书馆或者说店里直接阅读或者把他买回家。而看车常常会变成一见钟情时的那种瞬间冲动,然后占为己有,买买买。为了在买车之前先做好功课,大家也会看许多车评文章和视频,长的20分钟,短的10分钟就完事儿了。
等到咱们终于到4S店看车试驾了,结果却是这样。
“开始了吗?不,已经结束了。什么?为什么我完全没有感觉?”
短短十几分钟的试驾你除了体验性能,其他的似乎还没来得及去观察就被赶下车了。
其实看车就好比看书,有时候虽然无法细细品味,但也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做有章法的了解。
先在展厅看车,别急
1、试驾车常常是顶配车型。如果展厅内有顶配车型的展示,请让销售顾问带着车钥匙过来,把展厅车接通电源来体验车内所有舒适性功能。
2、座椅、车内包裹材质,地毯用料:用屁股感觉座椅的支撑和柔软程度,用腰部感受腰部支撑,用腿部感受座椅长度是否能够舒适支撑大腿。用手触摸门板、中控台、换挡杆、空调出风口的叶片拨杆,旋转或摁压所有车内按钮和旋钮,感受内饰的包裹材质、感受它们的手感。这是一种肢体交流,你的身体和指尖会告诉你这是不是一辆做工精良的汽车。(这种体验不能着急,你可以在车内慢慢感受10分钟以上,这样有助于你产生联想:如果今后自己用这辆车,这些做工和操作自己是否会喜欢和适应。)
3、体验车内舒适性配置和电器功能:升降所有车窗玻璃,感受玻璃升到顶部的时候的质感。如果声音沉闷那说明隔音用料较好,如果声音听起来感觉像是玻璃碰到金属,较为清脆,说明隔音设计和用料较为廉价。这个与车价、车型定位有关,也与厂家的造车理念有关。
4、储物空间和小设计:杯座、储物格、挂钩、隔板、网兜,车内的储物设计基本由这几种设定组成。这个领域注重的是实用性和设计的精巧度与耐用度。你可以带一盒250ML的牛奶和一瓶550ML标准的矿泉水来测量车门和扶手的杯座空间的实用性以及储物格的实用性。
一般车门的储物格能够放下3瓶水算是优秀。放2瓶是合格,只能放一瓶水那就不够实用。
储物格的空间可以用牛奶盒来丈量深度和宽度。
开试驾车:测试中控显示和操作,还有动力系统
试驾,最好能够开20分钟以上,对动力的测试包含加速度和加减速的平顺性。
加速度的感受因人而异,换挡的顿挫感也是。你需要多做几次平稳加速再减速到停车。反复感受车辆平顺性。换挡的顿挫感不单看加速,也要看减速时的换挡顿挫你是否觉得不舒服。
对于中控台的显示和操作逻辑必须要让销售顾问全部演示并自己操作一遍,说句实话,汽车厂商能把中控台的操作逻辑做得像手机系统那样人性化着实很少。所以每一款车的中控操作逻辑对于新车主来说都是一个学习过程。但是如果你在试驾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操作很反人类,那就要谨慎考虑了。
今天聊这些,并不能够说全如何选车这个课题。只是在基础层面抛砖引玉一下。 我真不希望大家买车只看重厂家宣传的一些重点信息。毕竟每一辆车都不是一两个亮点就能概括和品位的。看车像看书,如果你冲着中心思想去,那你很可能买错一辆车或者错过一辆好车。